世界上
还没有哪个瓷种如绞胎瓷一般
是运用胎内纹饰变化
对瓷器进行装饰
从而体现其艺术价值的陶瓷
表里如一,内外相通
也因这般独特
绞胎瓷被赋予“君子瓷”的美誉
绞胎瓷起于唐、兴于宋
却在随后隐匿千年还好有人还惦记着它
2002年绞胎瓷在当阳峪重见天日
本期名人访谈,我们拜访的柴战柱先生,他便是这门技艺重获新生的关键人物。
焦作市当阳峪地处北太行山南麓因丰富的矿土资源自唐代便成为北方重要的窑口,也孕育出绞胎瓷这一独特瓷种。
“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当阳峪窑火衰退,绞胎瓷工艺也由此失传而不得人知。清光绪二十三年,英国侵略者在焦作煤矿开采时意外发现古窑址,绞胎瓷终于重见天日,而直至新中国建立后的80年代才真正烧制成功。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柴战柱先生,他是让绞胎瓷复兴的关键人物。
孟子曰:“君子本色,表里如一”。
绞胎瓷被誉为“君子瓷”,是世界上唯一运用胎内纹饰变化进行装饰的瓷器,内外相通而一致,绝非表面功夫。绞胎瓷原料均取自当地北太行山。
柴大师认为当地的土、水与还原气氛才可烧制出体现浑厚气韵的正宗绞胎。由于烧制技术的限制,宋代传世绞胎瓷多为两色。而柴大师深入研究不同色泥的膨胀系数,突破性地利用不同颜色矿土来丰富绞胎瓷的色彩表现。不同颜色的瓷泥相间叠合~纹理入胎质,为绞胎瓷赋予千变万化的装饰风格。
绞胎纹理行云流水,自在洒脱,别具中国山水的悠远意境与韵律。在宋代备受追捧的“席编纹”这类经典纹样,强调淡美素雅,是一种秩序性的美感。此装饰手法俗称“编花”,黑白两色瓷泥叠加分切成均匀小块。通过重新排列组合,形成预想中的纹理效果,此步骤是柴大师的拿手好戏。而圆柱状的瓷泥分割法,则可表达花朵的绽放之美。(有没有像小时候吃的糖果~)“编花”手法多样,极具规律性且张弛有度的纹理,是手艺人审美与想象力的卓越体现。经典的羽毛纹以多种色彩呈现,绚烂而鲜活。
和大多瓷器的拉坯不同,绞胎瓷编花后通过专门的模具手工压制整修成型。(因为不是转动拉坯,所以绞胎瓷的茶盏不会特别圆,是缺点也是特点)多色瓷泥的融合极大增加了绞胎瓷的烧成难度,也曾是柴大师恢复这项技艺的最大阻碍。时至今日,没有哪一个人能保证每一次都能一定烧制成功。
绞胎瓷起于唐,以自然纹理见长,以黄色体现雍容华贵风格。此件作品1:1复原收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唐代三足盏。黑白两色泥手工编织成型,施淡黄色透明釉,随形变化的木纹颇有古韵。北宋时期的绞胎瓷以黑白两色见长,纹理来自匠人对周遭自然的观察。席编纹、羽毛纹、菊花纹最为经典。纹饰细腻、淡雅简约,有着秩序之美与韵律感。彩色瓷泥的介入为当代的创新,丰富了绞胎瓷的装饰效果。
《双头孔雀开屏》是柴大师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有朋友可能觉得有些“俗气”,但不可否认它就代表了当代绞胎瓷的最高技艺与成就,曾创下188万元的拍卖纪录。
现代绞胎瓷在编花上有更多突破,已可做到如水墨画一般的装饰效果。一朵牡丹在杯内徐徐展开,花瓣层层叠叠,自然灵动。绞胎瓷亦是自由随性的,在表现自然意境风格上有着天然优势。两色瓷泥相间柔和后拉胚成型,纹理无定式,行云流水,浑然天成。作为“表里如一”的君子瓷,绞胎技法与紫砂泥的融合,也为器物赋予人文精神。此件绞泥紫砂壶,方圆有度,浑厚稳重,犹如树木的自然纹理,有着典雅古拙的韵味,几处的留白恰到好处。
而将绞胎融入紫砂,则是另一种巧妙,成功地扩宽了绞胎技艺的边界与创作方式。历尽艰辛,柴战柱先生重新寻回绞胎瓷隐匿千年的“火种”,曾经辉煌的当阳峪窑仍有火光 。
他说:自我之后,绞胎瓷不会失传!
上一条:没有了
下一条:盘点那些“不正经”的5件古董,论古代工匠能有多“幽默” |
返回列表 |